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财经 予以下一代更美好的未来 HiPP德国喜宝蓄势2020年公益发布

2019-11-22作者:织梦猫来源:li8i9ue次阅读

0-3岁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塑造良好性格的重要时期,作为出生以来陪伴孩子最久的人,父母或其他主要照护者的教育理念与方式孩子的未来密切相关。针对目前生育适龄段的新手父母在育儿过程中所面临的困扰,为推动妇幼健康事业发展,HiPP德国喜宝公司捐赠人民币8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在中国宋庆龄基金会设立“匠心育未来”专项基金,旨在为新手父母们提供从心理调节到育儿知识的系统指导,不断改善他们的科学育儿水平,用实际行动关注和支持下一代健康成长。

120初心坚守 践行育儿之路

今年,该基金在全国多个城市举办免费线下课堂,邀请心理学、营养学、早教等多个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授课,为即将迎接新生命的家庭,以及0-3岁孩子的父母传授系统、专业、实用的育儿知识,答疑解惑,助力育儿之路。专家课程内容也将在HiPP德国喜宝官方微信平台“喜宝俱乐部”陆续免费发布,惠及更多适龄孩子的父母。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匠心育未来”专项基金——喜宝成长公益课堂围绕新手父母最关心的心理、营养、早教等问题,以深入浅出的理论讲演、资深专家丰富的案例佐证及充分的现场一对一交流,帮助父母更好地照护宝宝。

截至目前,公益课堂已在全国11个城市成功举办。在公益课堂首站——北京的课堂上,全国知名心理咨询师金韵蓉现场教授新手父母解读婴儿表情及肢体动作,让父母深刻感受到与宝贝的“情感链接”。青岛站课堂上,中科院心理所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后罗静为二胎的宝爸宝妈分析宝宝的心理状态,给出专业而又细致的回答。在宁波的课堂上,国际婴幼儿睡眠专家王荣辉深入分析了宝宝的夜醒问题,为新手妈妈减轻了夜晚带娃的辛苦。天津站课堂上,临床营养师刘遂谦就宝宝的喂养问题讲授了全面而又专业的知识,精准解决了父母们的喂养困扰。广州站更是额外邀请到了关系心理学家胡慎之作为助讲嘉宾,与签约专家王荣辉一起为新手父母们提供了长达三小时的育儿课程分享与交流。

切实关注新手父母的育儿难题,贴心提供一对一免费专家咨询,中国宋庆龄基金会 “匠心育未来” 专项基金——喜宝成长公益课堂获得了广大新手父母的认可及各界赞誉。

120年匠心传承 关爱下一代成长

作为公益课堂创办者之一的HiPP德国喜宝始创于1899年120年来HiPP德国喜宝始终坚持予以下一代更美好的未来这一理念,为宝宝提供自然纯净的营养,使得品牌不仅成为德国最受尊敬的家族品牌之一,也成为2018德国最受信任的母婴品牌*

目前,HiPP德国喜宝已经承至第四代,由Stefan Hipp掌舵(以下简称喜宝先生)。喜宝先生不仅是品牌掌门人,是有机农业专家。在他看来,人与自然互相关联,对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尤为重要,在农耕和生产之中也必须考虑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HiPP德国喜宝有机农场禁止使用任何农药和化肥等化学品。农田采用轮作制,轮种期间会种植三叶草帮助土壤恢复肥力、抑制杂草生长;农民用手工或传统机械去除杂草;胡萝卜被重在风力强劲的地方,四周种上吸引瓢虫的植物,依靠风力和自然生物链抵御虫害;牛群每年至少有8个月的时间在牧场上自由奔跑,小牛在妈妈身边充分成长而不是过早被带离……

历经120传承,HiPP德国喜宝严苛发挥淋漓尽致。每罐奶粉必须要经过500道质量检测,其他婴幼儿食品则需经过260多道质量检测;在德国普法芬霍芬HiPP德国喜宝总部的喜宝实验室能检测出1200多种残留物,检测精度相当于在一个50米游泳池里寻找一粒盐。

以一款苹果汁为例,5年前HiPP德国喜宝计划投产一款苹果汁,由于原料虽然满足了欧盟标准,却没有达到喜宝自有标准,因此这款苹果汁的投产被推迟,直到找到能提供符合喜宝自有标准原料的果农。HiPP德国喜宝不仅仅执着于严苛的标准,对于质量也从不妥协,宁可等待,也绝不违背品牌的原则。

随着中国婴幼儿食品市场的需求扩大,HiPP德国喜宝进入中国,旗下喜宝喜奶粉也在2018年1月通过配方注册。凭借高品质的产品优质的服务,HiPP德国喜宝逐渐在中国积累了良好的口碑。目前,中国市场已成为HiPP德国喜宝仅次于德国本土的全球第二大市场。

据悉, 为了帮助更多的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的发展,在即将到来的2020年,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将携手HiPP德国喜宝发布新的公益项目,坚守初心,秉持“予以下一代更美好的未来”的理念,全方位守护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帮助他们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数据来自

 

凡本站注明“本站”或“投稿”的所有文章,版权均属于本站或投稿人,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本站已授权使用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某某站”并附上链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编辑: 关键词:

网友评论

随机推荐

图文聚集

热门排行

最新文章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RSS订阅